close
假如靈恩派過分注重說方言,那麼福音派正好相反,至少回顧福音派歷史絕大部分是如此(近年來局勢已有改變)。
此一主題一直被刻意避開或立即摒除。儘管聖經很清楚的吩咐不要禁止說方言(林前14:39),但有些團體卻大膽地禁止公開運用該恩賜。有的甚至將之歸為撒但的作為,此舉近犯了不可饒恕之罪(太12:24.32),相當危險。很多人都認為在基督身體裡不一定需要這個功用,有點像盲腸,只要感覺到它存在就表示有麻煩了!沒有它也可以過得很好,說不定更好。
雖未明說,但我們的心態彷彿是,上帝實在不應該選擇這項恩賜來標示「教會的誕生」,接著又使之延續更是不智。會有這種態度的部分原因是無知,至少是未好好去查考此恩賜在聖經中的地位,以致誤解。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恩賜、有什麼功用,其實聖經提供的訊息比許多人所了解的還多。
第一個例子非常早,在人類造巴別塔的時候(英文「babble」就是從「巴別」衍生來的,意即是胡言亂語)。神即刻賜下說各種語言的能力給不同的人,雖然不是含糊不清的「胡言亂語」,但對當時只會聽說一種語言的人類確實很像是胡言亂語。不過,神所賜的是拒絕接受的記號,長達對他們不敬神的審判(到了以賽亞的時代,神也對以色最人行類似的審判;請注意以賽亞書28章11節以下,哥林多前書14章21節就是引用該節經文,參見附錄B),其結果就是混亂(希白來文的「混亂」發音與「巴別」相近),以及隔閡(創11:7以下)。
兩相對照,五旬節那大神賜下相同的能力,卻是吸引人聚集而非分散,為促進了解而非阻礙。神選擇用這個記號來標示新時代的來臨,新約之成立,靠聖靈非靠字句(林後3:6)。方言也是真正的語言,因為有人一聽方言便認出那是他們所知道的語言。
說方言有什麼好奇怪的嗎?語言本來就是神賜下的,祂能說也能懂每一種語言,祂當然能行這樣的神蹟在人身上。假如神在五旬節後便打住,相信許多福音派會比較高興。聖靈降臨意義重大,發生這麼戲劇化的事件也算恰當,但何必延續而成為教會生活的永久特色呢?畢竟,說方言若只是歷史事件而不是現存事實,會比較容易相信和適應吧!可是說方言的確延續至今,關於如何運用此恩賜,聖經給的指示和基督教崇拜千百年來的中心——聖餐,可說是一樣充足。即然聖經已明言此項恩賜在公開聚會的運用必須受限制,甚至不鼓勵,因此它並不是正典完成後就不再連於使徒見證,而可予以摒棄的。
但它還未被摒除,就先被刻意打壓了。有人主張它既被列在屬靈恩賜之末,就表示最不重要,其實不能如此推論,「節制」在聖靈果子中也是被列在最後,可就沒人主張那是最不重要的(林前12:10、加5:23)。有人指稱保羅既對公開說方言設限,顯示他覺得不要這恩賜倒好,但此看法忽略了一個事實,保羅曾為此恩賜帶給他的益處而感激不盡,且盼望眾人都得著這好處(福音派不妨自問為何不原與保羅心同此理)。
這恩賜確實被誤用了,而且不僅哥林多教會會有此現象。然而,其他恩賜或職事何嘗不曾被誤用濫用呢?傳福音的犯姦淫,牧師尸位素餐,教師言行不一,這些「不良經驗」何曾少過?可就從人據以否定所有這些服事,那麼為何獨偏說方言?評估此恩賜不能不從源頭看起。方言是神所賜的,因此也是「從上頭來的美善的恩賜」(雅1:17)。貶低它就是小看其源頭,它是恩典之禮物,是屬靈的恩賜(charisma),當心存感恩領受。它也是聖經容許、乃至勸免信徒要「切慕」(林前14:1)的恩賜之一!我們應該熱切渴慕地領受,非僅願意接受而已。
為何有此恩賜?它有何用?價值何在?至少有四點,以下按經歷的順序一一說明:
第一,它是領受聖靈的證據,我們已經看到在新約裡,提到恩賜彰顯次數最多的,就是說方言了。今日我們或者亦可如此期待,只是若堅持每次必然說方言就不對了。新方言的湧流證明聖靈在哪裡,哪裡就得以自由,它使人有把握聖靈就在眾人當中運行。
第二,它是造就人的恩賜,使說的人堅定屬靈的力量與資源。我們不禁要想,保羅屢次被監禁、被鞭子抽、被石頭打,吃盡苦頭,或許就常常靠方言禱告重拾靈力。只有這項恩賜是造就自己多過造就別人,雖說當它配合上翻方言的恩賜時也可造就他人(林前14:4以下)。
第三,它對讚美神和為他人禱告真的很有幫助。我們幾乎都有「詞窮」或「不詹該說什麼」的時候,所以那希望我們與祂親密相交並為他人代禱的神,便來幫助我們,讓我們的靈可以不受思想過程的限制,而能自由地與祂溝通。也就是說,在運用此恩賜時,頭腦是無果效的(林前14:14),如此便讓頭腦放鬆下來(此事本身即是祝福!),也可讓我們在注意做別件事的同時,以方言禱告(這是一邊開車一邊禱告最安全的方式!)
第四,它是其他恩賜的一個(非唯一)入門,堪稱「最好用的開場白」,可以一個人私底下運用,不必先拿別人來冒風險,具其鼓舞人在超自然能力上的信心,使人勇於超越天生才能(「以前從未做過的事,現在我能做了」)。認識到此項恩賜帶給自己的益處,可使人渴慕追求其他可帶給別人祝福的恩賜。許多人從說方言的恩賜入門,進而接觸到各種新的可能性。
如此恩賜誰不想要呢?任何信徒團契皆可因它而更豐富,即便神未必立即賜下,但若不「切慕」這恩賜,總是不太對。
此一主題一直被刻意避開或立即摒除。儘管聖經很清楚的吩咐不要禁止說方言(林前14:39),但有些團體卻大膽地禁止公開運用該恩賜。有的甚至將之歸為撒但的作為,此舉近犯了不可饒恕之罪(太12:24.32),相當危險。很多人都認為在基督身體裡不一定需要這個功用,有點像盲腸,只要感覺到它存在就表示有麻煩了!沒有它也可以過得很好,說不定更好。
雖未明說,但我們的心態彷彿是,上帝實在不應該選擇這項恩賜來標示「教會的誕生」,接著又使之延續更是不智。會有這種態度的部分原因是無知,至少是未好好去查考此恩賜在聖經中的地位,以致誤解。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恩賜、有什麼功用,其實聖經提供的訊息比許多人所了解的還多。
第一個例子非常早,在人類造巴別塔的時候(英文「babble」就是從「巴別」衍生來的,意即是胡言亂語)。神即刻賜下說各種語言的能力給不同的人,雖然不是含糊不清的「胡言亂語」,但對當時只會聽說一種語言的人類確實很像是胡言亂語。不過,神所賜的是拒絕接受的記號,長達對他們不敬神的審判(到了以賽亞的時代,神也對以色最人行類似的審判;請注意以賽亞書28章11節以下,哥林多前書14章21節就是引用該節經文,參見附錄B),其結果就是混亂(希白來文的「混亂」發音與「巴別」相近),以及隔閡(創11:7以下)。
兩相對照,五旬節那大神賜下相同的能力,卻是吸引人聚集而非分散,為促進了解而非阻礙。神選擇用這個記號來標示新時代的來臨,新約之成立,靠聖靈非靠字句(林後3:6)。方言也是真正的語言,因為有人一聽方言便認出那是他們所知道的語言。
說方言有什麼好奇怪的嗎?語言本來就是神賜下的,祂能說也能懂每一種語言,祂當然能行這樣的神蹟在人身上。假如神在五旬節後便打住,相信許多福音派會比較高興。聖靈降臨意義重大,發生這麼戲劇化的事件也算恰當,但何必延續而成為教會生活的永久特色呢?畢竟,說方言若只是歷史事件而不是現存事實,會比較容易相信和適應吧!可是說方言的確延續至今,關於如何運用此恩賜,聖經給的指示和基督教崇拜千百年來的中心——聖餐,可說是一樣充足。即然聖經已明言此項恩賜在公開聚會的運用必須受限制,甚至不鼓勵,因此它並不是正典完成後就不再連於使徒見證,而可予以摒棄的。
但它還未被摒除,就先被刻意打壓了。有人主張它既被列在屬靈恩賜之末,就表示最不重要,其實不能如此推論,「節制」在聖靈果子中也是被列在最後,可就沒人主張那是最不重要的(林前12:10、加5:23)。有人指稱保羅既對公開說方言設限,顯示他覺得不要這恩賜倒好,但此看法忽略了一個事實,保羅曾為此恩賜帶給他的益處而感激不盡,且盼望眾人都得著這好處(福音派不妨自問為何不原與保羅心同此理)。
這恩賜確實被誤用了,而且不僅哥林多教會會有此現象。然而,其他恩賜或職事何嘗不曾被誤用濫用呢?傳福音的犯姦淫,牧師尸位素餐,教師言行不一,這些「不良經驗」何曾少過?可就從人據以否定所有這些服事,那麼為何獨偏說方言?評估此恩賜不能不從源頭看起。方言是神所賜的,因此也是「從上頭來的美善的恩賜」(雅1:17)。貶低它就是小看其源頭,它是恩典之禮物,是屬靈的恩賜(charisma),當心存感恩領受。它也是聖經容許、乃至勸免信徒要「切慕」(林前14:1)的恩賜之一!我們應該熱切渴慕地領受,非僅願意接受而已。
為何有此恩賜?它有何用?價值何在?至少有四點,以下按經歷的順序一一說明:
第一,它是領受聖靈的證據,我們已經看到在新約裡,提到恩賜彰顯次數最多的,就是說方言了。今日我們或者亦可如此期待,只是若堅持每次必然說方言就不對了。新方言的湧流證明聖靈在哪裡,哪裡就得以自由,它使人有把握聖靈就在眾人當中運行。
第二,它是造就人的恩賜,使說的人堅定屬靈的力量與資源。我們不禁要想,保羅屢次被監禁、被鞭子抽、被石頭打,吃盡苦頭,或許就常常靠方言禱告重拾靈力。只有這項恩賜是造就自己多過造就別人,雖說當它配合上翻方言的恩賜時也可造就他人(林前14:4以下)。
第三,它對讚美神和為他人禱告真的很有幫助。我們幾乎都有「詞窮」或「不詹該說什麼」的時候,所以那希望我們與祂親密相交並為他人代禱的神,便來幫助我們,讓我們的靈可以不受思想過程的限制,而能自由地與祂溝通。也就是說,在運用此恩賜時,頭腦是無果效的(林前14:14),如此便讓頭腦放鬆下來(此事本身即是祝福!),也可讓我們在注意做別件事的同時,以方言禱告(這是一邊開車一邊禱告最安全的方式!)
第四,它是其他恩賜的一個(非唯一)入門,堪稱「最好用的開場白」,可以一個人私底下運用,不必先拿別人來冒風險,具其鼓舞人在超自然能力上的信心,使人勇於超越天生才能(「以前從未做過的事,現在我能做了」)。認識到此項恩賜帶給自己的益處,可使人渴慕追求其他可帶給別人祝福的恩賜。許多人從說方言的恩賜入門,進而接觸到各種新的可能性。
如此恩賜誰不想要呢?任何信徒團契皆可因它而更豐富,即便神未必立即賜下,但若不「切慕」這恩賜,總是不太對。
全站熱搜